這話題耐人尋味

bbh討論區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bid=12&sID=1813194&r=46&page=1

我的回應

 

我應該不匴職場女強人(是指月入數十萬嗎?)

婚前大約有四到五萬元(服務業)

很樂在家當全職媽咪

在我的想法中

"母職"這行業也不好做

她匴一人公司

或許短暫中會沒收入(但孩子所得到的關愛無價)

在家兼差的也不少(有bbh很多媽咪做網拍或其他工作)

有許多全職媽媽

也在照顧孩子中(小孩真的要長大最少也要十年以上)

與社會互動關係良好


(相關報導文章 若看不到請按重新整理鍵)

http://tw.myblog.yahoo.com/peichen1009-1971/searchblog?p=%E5%85%A8%E8%81%B7%E5%AA%BD%E5%AA%BD&my=1

不一定會跟社會脫節

也有培養第二專長

而成為老板

不一定只能當人家的"員工"

只能說

人各有志

不管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

都有她生存的價值和方向

對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

 

各位好姐妹

天氣熱

火氣也大嗎

板媽的題目

是從前是職場女強人, 現在樂於在家當媽的請來聊聊

有一點點~~離題啦

有關家庭的文章 和感想( 敝人筆拙 用文章代替)

(看不到就請按一次重新整理)

http://tw.myblog.yahoo.com/peichen1009-1971/searchblog?p=%E5%AE%B6%E5%BA%AD&my=1

任何成功禰補不了家庭失敗

我po其中一篇

不管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都可以思考的


質或量

都可以由個人就去調整 沒有對與錯

這有一個媽媽之前在討論區發表的

我也覺得很好

決定繼續經營下去~全職媽媽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1258910&bid=12


自己的價值 應該由自己肯定

不需要跟人比較

對於他人給的評價 丟到一邊去

我也以全職媽咪為榮

 

建立家庭的共同記憶 轉po

你和孩子在一起時,都做些什麼?

 「陪孩子看電視」、「接送孩子上學、上才藝班」、「假日帶孩子逛百貨公司」、「趕回家煮飯給孩

子吃」……這是許多家庭的相處畫面。

有些父母挖空心思設法給孩子最好的,或者幫孩子的才藝課程排得滿滿,卻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

感覺離孩子的內心世界愈來愈遠,親子互動品質差。

要想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第一件事:請關上電視。

關掉電視︰
 「一打開電視,家庭關係就都不一樣了,」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主任林育瑋強調,很多家庭喜

歡在電視機前面消磨時光,彼此卻很少說話或互動。
 很早就成為「關機族」的盧蘇偉,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長年處理問題青少年,他觀察,現

代父母忙得沒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在家靠電視打發時間,不然就往外頭發展。
 關掉電視,盧蘇偉每天晚上在家陪兒子,聽孩子說在學校一整天的事,或陪兒子下棋、打電腦,或泡

壺茶坐在兒子書桌旁各看各的書,他要讓孩子知道,「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可找到我。」

 不論靜態或動態,每個孩子需求不同,如何陪伴孩子,是門學問。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

周麗端指出,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需要學習。她舉出四個可以簡單開始的方向:

1.親子共讀
 將孩子抱在大腿上,說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在與父母親密肢體接觸的環境下,逐漸愛上閱讀。

或抽空利用孩子睡覺前三十分鐘,講床邊故事。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秘書長孫藝泉每天晚上總愛講半小時故事給兒子聽,最近他唸西遊記、三國演

義,每晚唸個一、二回,八歲的兒子很開心,到了晚上就開始期待,時間一到,自動跳到床上等爸爸。

 他兒子才小學二年級,愛玩、愛鬧也愛寫童詩,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與爸爸共同從事文學閱讀。

2.親子共同DIY

 父母與孩子一起從事建構性的遊戲,或共同組裝、動手完成一項成品(不論是傢具或玩具),這種

「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不僅增添親子共同記憶,也建立家人更深的默契與信心。

 除了動手DIY之外,一起做家事,可說是全家人建立默契最好的活動。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

授林如萍的小孩兩歲時,她就讓孩子幫忙折衣服、將衣服按照顏色、屬性分類,慢慢收到該放處。

 「孩子很喜歡跟父母做同樣的事,父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與孩子相處,同時讓孩子在做小事的過程

中,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林如萍說。

 德國教育學家薇蘭尼‧梅爾茲在《蘋果怎麼這麼好吃》書中不斷強調,陪伴孩子共度「日常生活」才

是最珍貴的,小至綁鞋帶、穿衣服或準備餐具、舖床單,允許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去完成,父母在旁邊

「專心」陪伴,陪孩子體驗做事的過程,孩子自然可以學到東西。

3.帶孩子接近大自然
 帶孩子去郊外,爬山、郊遊或騎腳踏車,是陪伴孩子很好的起點。

現在的小孩缺乏運動,體能差,經常帶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也有助於身心健全發展。

 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范欽慧長年推動生態教育,從女兒還在胎中、呱呱落地至今五歲了。

不論去山野採集蟲鳴鳥叫聲、或走訪各大海洋拍外景,她始終將女兒帶在身邊,任她在一旁玩沙或游泳。
 大自然的薰陶很快展現在孩子的畫作和肢體表情。女兒才唸幼稚園大班,身形纖瘦卻體力充沛,可以

飛快爬到樹上,掛在枝頭擺盪好幾回,身手矯健。

也因為常去溪流游泳、潛入海中看海底生物,她的海洋世界畫作,想像力豐富到連老師也不可置信。

4.與孩子談心、聊天

 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疲憊不堪,早已累得無法提起精神專心說話或聆聽,有時因缺乏耐性,火氣一

來,不要說與孩子談心了,連聊天都難以有好品質。

 許多教育專家齊聲呼籲,不論多忙,每天一定要抽時間跟孩子聊天互動。

「因為孩子從小沒有建立與父母溝通的習慣,長大後,他也不會找你分享,」周麗端提醒。
 與孩子溝通,父母要放下身段,用開放的態度、同理的心情,專心聆聽孩子心聲。甚至,父母偶爾也

可以把孩子當成「大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煩惱、挫敗或心得。

 談話的話題儘量多元,不要總是以「你功課寫了沒?」當開頭。
 很多父母不知道該跟孩子說什麼,其實,生活中處處是話題,尤其帶有記憶的物件,是很好的聊天素

材。
 就像「歐瑪的泰迪熊」,德國老奶奶把曾陪伴她走過半個世紀的泰迪熊送給孫子咪咪,原本殘破的小

熊,背後隱藏著無數老奶奶的生活記憶,透過有如傳家寶的玩偶,家族故事就這麼說了下去
 兒童文學創作者子魚也曾透過一雙小鞋、一張照片,與兒子有了一場感性的對話。
有一次,子魚唸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回家,說隔天要交一張「小時候」的照片。為了交作業,全家人翻

閱相簿找啊找,最後孩子選了一張三歲時在武陵農場的照片。
子魚指著照片中兒子站在瀑布前的畫面,跟孩子說當年爸媽如何哄他要用嬰兒架揹上山,他卻哭著不

依,堅持自己走上山。
 已經八歲的兒子張大眼睛不敢置信,直說,忘記了。子魚再翻開另一張照片,一串串的往事讓兒子聽

了好開心,「每個人對屬於自己的故事,都很感興趣,孩子也喜歡知道自己如何長大的,」子魚笑說

著。
 又有一次,子魚發現櫃子裡有雙小小鞋,仔細一想,原來是兒子的第一雙鞋。當晚,他邊擦拭鞋子,

邊跟兒子講他剛學習走路的模樣,以及爸媽在旁邊陪著他怕他跌倒等等。完全忘記卻又充滿好奇的兒

子,聽著爸爸訴說自己往事,又驚又喜。

帶孩子同行

 通常,父母只能利用晚上及假日,才有較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教育專家鄭石岩就經常鼓吹企業辦

「帶小孩上班」的活動,透過現場,可實際了解爸爸媽媽上班的情況。

以前農業社會,小孩看得到父母辛苦耕作,懂得體諒與關懷

,現在的小孩,每天看到的就是父母下

班很累、最不好的一面,他們不知道父母白天在忙些什麼,只學到父母生活裡表現最差的一部份,」

鄭石岩觀察。
 為了跟孩子有更多相處時間,小孩國小畢業前,鄭石岩經常帶著孩子到各地演講,讓孩子有機會參與

他的工作。
 「我把孩子當成很重要的一部份,給他機會在生活中學習,」

鄭石岩舉例,好比帶孩子去旅行,不要只是帶孩子去玩而已,最好能陪著孩子找資料、查路線、訂旅

館,親子共同完成旅行計畫,讓孩子從生活中的歷練,獲得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雙胞胎天使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