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治療 協助受虐兒打開心扉/韓青蓉(社工師)

5歲的英英(化名)走進遊戲室時,眼睛一亮,東張西望地找尋目標。她很快發現喜歡的玩具,找到一組扮家家酒的廚具,一一搬到小房子裡,來來回回地跑著,還不時哼起歌來。比起第一次來到遊戲室時放鬆、主動、自在多了。

她因父親入獄,母親吸食安非他命,常被帶到街上遊蕩,生活上得不到妥善的照顧,個性顯得退縮和過份討好,有別於同年齡孩子的表現,因而被轉介。

第一次來到遊戲室時,英英說了一連串又急又多的話,乖乖地不敢亂動,在社工師鼓勵下,她嘗試拿起水彩筆,把五顏六色的顏料全塗在畫紙上。又跑到沙箱前,將一隻小蜥蜴埋在沙中,她說:「它會咬人。」隱隱透露心中的害怕和蠢蠢欲動的慾望。幾次下來,臉上的表情日漸活潑,多了許多笑容。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的相關調查發現,受虐兒童人數平均每年增加1成。高風險家庭發生原因主要在於父母離婚、失業、意外、重大疾病和入獄服刑等,其中兒童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或性侵害等。

面對壓力時,人們有不同的容忍度,以及不同的反應模式,年紀小的兒童因應能力有限,還沒學到成熟的心理防衛方法和缺乏生活經驗,對壓力的反應特別脆弱,需要透過協助,以解除焦慮,學會新的因應技巧或方法。

遊戲治療是一種基於心理動力與發展原則的心理治療方法,希望藉著遊戲的方法可以緩和兒童情緒方面的困擾,協助解除臨床症狀,排除成長障礙,身心可以正常發展。

縱使父母與老師們已經因為孩子出現做噩夢、過份羞澀或攻擊行為,感到頭痛不已,只有少數兒童願意承認自己的恐懼與不快樂,此時遊戲治療的技巧正可以提供在治療過程中,接近兒童的內心,作為和兒童溝通的媒介。

遊戲治療的素材可以是藝術技巧(如彩色筆、蠟筆、彩色黏土)、玩偶(家人玩偶組或玩具家具組)、掌中布偶(家人組或代表情緒的動物布偶)、說故事、棋盤遊戲等。

讓遊戲具有治療意義的可能性,來自於兒童和治療者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任何一個東西都可能具有象徵性和獨特性。

在危機的狀況下,兒童通常會感到無助與害怕,透過重演危機的經歷,兒童將其先前所經驗到的消極被動與無力感,轉變成積極主動與有能力。在虛擬的世界裡,他不再是一個受害者,而是傷痛的駕馭者。

另一方面,「親子治療」有其重要性,受創兒童藉由與治療者的互動,經驗到情緒的抒發、降低麻煩事件、轉移衝動,以及正向的情緒經驗等,如果家長能成為治療同盟,可發揮最大的效果。

不過,真正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是親子關係,並不是兒童與治療者的專業關係,有效能的父母才是兒童最重要的盟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雙胞胎天使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