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不但學生需要學習?

人父母者也要學習。

這裏所謂的學習,不是指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是如何做一個合格家長的學習。

做學習型家長的倡導者,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王曉春認為做學習型家長不是要求家長掌

握正規、系統的教育理念,而是要家長掌握基本的家庭教育常識。

這些常訓是比較全面的,而不是零散的;是正確的,而不是歪曲的。

當記者問及改變無數被老師、父母定型的“差生、壞孩子”,

使他們最終變優秀學生的李聖珍老師:“您對今天的素質教育怎看?

”李老師說:“我感覺,對父母的素質教育比對孩子的素質教育更迫切,也更棘手。

現在那多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束手無策,那多的黨旗?

孩子的發展絞盡腦汁卻收效甚微,那多的孩子厭學、逃學、討厭父母,甚至出走、犯罪,這不都說明我

們的家庭教育出問題的嗎?

在教育子女當中,家長占主導地位,孩子是被引導一方,主導方誤入歧途,還指望能教育出什麼有出息

的孩子?

李老師的話引人深思。

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是方方面面的,但經常出現的最錯誤的觀念有以下六種。

 

誤區一:用自己的愛作為交換的籌碼,以未來嚇唬孩子。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但是有些家長用愛做籌碼,來換取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有的家長 ,把愛物質化,把感情物質化,給孩子零花錢,不讓孩子幹家務等。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用錢來量化你的愛,給他錢少了,他就會認為你的愛少了。

 讓他幹家務活,他就會認為你不愛他了,自己吃苦了。還有的家長以未來嚇唬孩子。

在學校,老師整天強調社會競爭必須奮鬥,要不然就怎樣怎樣;回到家,父母也說這些。

以為這樣可以達到讓孩子學習的目的。殊不知,這樣的結果可能導致孩子認為學習沒有意思,生活沒有

樂趣,出現厭學情緒。在當今知識爆炸、資訊彙集的時代,我們如果培養了一個不愛學習、對人生失去

興趣的孩子,就等於為社會培養了一個“殘疾人”。

出現這樣的問題,責任在家長而不在孩子。

誤區二:只要學習好,什麼都可以原諒,什麼都可以不做。

 如果孩子認為只要學習好,考試成績好,在學校老師喜歡,在家裏父母喜歡,就可以萬事大吉了,那很

可能我們培養的一個高分低能的人。

到大學不能適應大學生活,工作了不能和同事、上司很好的相處,結婚了沒有家庭責任,走上了社會沒

有公民責任,一生談何幸福!

如果我們只是關心孩子學習好,他們的怎麼自利可以寬容,不孝敬父母可以容忍,對別人的疾苦關不關

心無所謂,對國家有沒有愛國心也有關係。

這樣的孩子即使考上大學,出國留學,那他對家庭、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又有什麼價值呢?

 

家長們明白不明白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敗壞一個人最有效的方法是以愛的名義讓他失去自立的能力,

進而讓他放棄對自己的一切責任,放棄報效我們的國和家。

但是,這又是誰的錯呢?

我們做家長的務必要弄明白。

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人還能指望他什麼呢?

誤區三:我這一輩子沒有希望了,指望孩子來改變我們的生活。

當家長對人生失去了信仰,對未來失去了希望,而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整天忙於搓麻,不擇手段去

賺錢、享樂,認為自己的一生就這樣了,而放棄了家長的責任的時候,卻要求我們的孩子超越自己,這

可能嗎?

這樣公平嗎?

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父母都自暴自棄,能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呢?

更有的家長對自己對孩子人都失去了希望,這就談不上家庭教育了。

家只能是孩子吃飯睡覺的地方,不是感情的寄託地,不是心靈的家園。

所以,孩子的心只能在外面不在家中,孩子能身心健康嗎?

所以無數專家呼籲,家長應該做學習型的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

誤區四:孩子是我的,想怎麼管,就怎麼管。

有一些人小時候的夢想,是當省長、縣長、局長、廠長、處長、科長,都 不能如意,這回終於可以當家

長了,於是施展家長權威。當孩子出現一點閃失,小則謾罵,大則體罰,甚至打死也無妨。

殊不知,打罵在傷害孩子身體的時候,同時也傷害著他們的心靈。

錯誤的教 育在孩子心靈上留下深深的傷痕,致使孩子長大後生暴力傾向。

誤區五:將孩子交給學校,以為學校可以全包了。

教 育專家指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起到了70%的作用

但是,許多家長卻認為:

讓我們教 育孩子?

那要學校、要老師幹什麼?

我們家長的任務是把孩子養大,教 育是學校的事。

這些家長不知道,平時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 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進行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和

教育,所以,自已的孩子還是需要自已教 育。

應該明白的是,學校的教育是有限的,除了傳授給了他知識,至多是創造了一種環境和氛圍。

而孩子在人格、品德的形成上受家庭環境影響的現實是不應當忽視的。

誤區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期望值過高。

有的有長很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想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你的孩子上了什麼補習班 、學習班,我的孩子也要上。

不惜代價為孩子報各種培訓,完全不顧孩子的能力、興趣和愛好。

這種以家長為中心的期望,不會被孩子所認同,但孩子又迫于家長的權力、家長的壓力,不得不硬著頭

皮去做違心的事。

家長的充滿希望的高期望值就會被孩子令人失望的表現所代替。

一位教育專家的話引人深思:

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快樂而健康,能夠從事各項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一大批病態的考試天才。

因為前者更有益於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雙胞胎天使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