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學習的關鍵點包括人、事、時、地、物。

這些關鍵指的是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合宜的成長環境,包括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人),提供給孩子成長所需的活動

(事),適時地給予適當的教導(時),提供安全與適居的

居家空間與環境(地),以及能讓孩子有足夠的物質與生活

材料陪伴他成長(物)。而掌握關鍵的時間,指的是要能理

解孩子在每個階段成長的需求,讓他在適當的時間內獲得應

有的發展。我們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以及我個人與孩子實

際接觸的經驗來談,如果父母可以抓住這些關鍵,孩子會成

長得比較快樂。

滋養信任感和探索能力的嬰兒期

 在孩子出生到兩三歲的這段時間,是小孩最需要附著感的

時候,一位研究兒童發展的學者包比(J.
Bowlby),曾經針對孤兒院與一般家庭的孩子,做了一個對

照的研究,發現孤兒院的孩子比較缺乏安全感、比較退怯、

比較怕生、偷竊行為也比較多。他後來發現,孤兒院的孩子

和一般家庭的孩子,的確有心理上的「附著感」有無的差

別-孤兒院的孩子附著感比較少。

許多學者也做了不同的研究推論出同樣的結果,這是在心理

學中提到的「附著理論」,指的是在孩子零到兩、三歲這段

期間,需要跟父母有一種「黏在一起」的感覺,就像澳洲小

袋鼠一樣,需要有個父母的袋子,讓孩子覺得可以「連在上

面」。例如孩子很小、在吃奶的時候,就可以感受到媽媽心

臟的聲音;大一點,孩子想撒嬌、想哭,父母會摟他、會被

他拉著跑去看他想看的地方,這種「附著」的感覺是那段時

間裡最需要的。

 兩、三歲以前,孩子正在發展對人的信賴關係,以後孩子

能不能信賴人,關鍵就在這個時候。

父母親要讓孩子有「信任的可能性」,這代表不能隨便矇

他、騙他,而是要鼓勵孩子、支持孩子,讓他覺得可以放心

地去嘗試、探索。

 有些父母會想要修正孩子的行為,尤其是大人看來危險的

行為。

例如孩子有時會直接將泥巴或髒的東西拿到嘴裡吃,因為他

並不知道那不是食物,有些父母為了嚇唬小孩,會主動拿泥

巴或髒的東西,甚至辣椒給小孩子吃,小孩吃得哇哇叫,父

母覺得這樣就教會孩子分辨「香」和「臭」了,其實這不是

一個好的方式,孩子會因為父母這樣的作為,無形中感到害

怕、產生不信任感。

 要針對這種行為教導孩子,應該是孩子不小心拿到泥巴吃

了下去,我們才提醒他說這個不可以吃,因為不衛生;或者

是孩子不小心摸蠟燭、發現到「燙」,就會自動收回手來。

這是行為修正裡的反射行為,學習或教育應該發生在那個時

候,而不是父母主動去創造一個讓孩子感到「害怕」或限制

的情況,這樣會破壞信任關係,孩子其實得要「真正嘗試

過」,才會自然地學會。

 我比較喜歡福祿貝爾說的:孩子要的是「玩」,「玩」就

是他的工作。

從我的個人經驗來說,當我在電腦前面打博士論文的時候,

我家的一歲大女兒會爬過來,爬到我的腿上來說:「打打打

打打!打打!」

然後她的手就伸到鍵盤上開始幫我打博士論文,這時候我就

趕快把檔案存起來,讓孩子打,她還會學我邊打邊翻頁的樣

子;打一陣子後她就會說:「好了!」

然後去玩她的積木。

小孩這個時候正處在嘗試的階段,讓孩子多嘗試是好的,而

且孩子有很多時候是在模仿大人,他只是想要試試看世界上

的各種新奇的事情,去探索各種可能,他們在玩中學習。

 這時候如果父母一直覺得孩子做了干擾大人的事情,而對

孩子綁手綁腳,孩子其實會挫折,也沒有辦法統合自己的感

覺。

有一次,我在捷運上看到一對父母,一直想要阻止孩子

去玩座位旁的一根滑滑冰冰的柱子,先是媽媽打孩子伸出去

探索的手,再來是爸爸壓住孩子的腳,結果,那孩子用不喝

牛奶來抗議。

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的探索與好奇被壓抑,學習的可能性

被剝奪。

其實,沒有經過探索的孩子,在生理上比較可能會出現不統

合後的「過動」,孩子過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感

覺不統合,那其實是因為沒有機會去探索身體的自律機轉,

也就沒有機會學會掌握。

一個孩子要抓柱子、要翻身、要找最好的位子,就會調整自

己的肌肉和神經去做,當神經被刺激了,對他的成長和未來

的感覺統合就會有幫助。

 所以,在孩子正要開始學習的時候,開始對人的活動有好

奇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制止他,最好盡量陪孩子玩,讓孩

子多接觸人和不同的事物,在其中適時地教導他什麼是安全

的,孩子才能因為有信任感而敢於向外發展,不會退縮。


找尋創造和學習空間的兒童期

 在孩子兩、三歲到五、六歲這段時間,是孩子創造力的開

始,也是孩子觀察、學習的重要時刻,他對形體的描繪會越

來越精確,但是抽象思考還是非常困難,孩子不會有太多的

「記憶」,所以我們不要逼孩子去做他沒有辦法記憶的事

情,反倒是要鼓勵他發揮創意,即使發揮完就算了,他還是

會有自然的累積。

 再大一點,孩子就會開始學習思考,然後行動。

例如孩子到了五、六歲,會開始喜歡下棋、玩撲克牌,因為

那些東西都可以讓他有一些思考,這是他剛剛發展出的「具

體化事物關係進而建立策略」的能力,這時候,父母應該配

合他的成長,讓孩子盡情發揮,千萬不要揠苗助長。

 在國小的這段學齡期間,孩子會很願意讀書,因為他們開

始有想去研究出一個什麼,或是成就一個什麼,想要獲得績

效的動機和衝動,如果孩子在這個年紀不想讀書、看書,那

一定是前面階段出了問題,他沒有被鼓勵、刺激,也沒有機

會探索,就培養不出這種「勤奮」工作的動機。

這種「勤奮」是累積下來的,是經過他不斷探索之後,發現

世界蠻有趣的,有很多東西可以學,學了會有成就,就會勤

奮探索。


◎林萬億/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 整理◎翁婉玲、盧玲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雙胞胎天使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