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yimg.com/2/PZ.lvm57s5_OJlIyS3QkogumO4DrsJ2Cu9SkqRHq.vKidBX25rotFw--/21/l/S50nHB6m2NLw.KllH7ZDxQ.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yimg.com/2/PZ.lvm57s5_OJlIyS3QkogumO4DrsJ2Cu9SkqRHq.vKidBX25rotFw--/17/l/MyQ7kZML8CdvEx.h_R8IqQ.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yimg.com/2/PZ.lvm57s5_OJlIyS3QkogumO4DrsJ2Cu9SkqRHq.vKidBX25rotFw--/26/l/2J1K4RkRzB0W7riLWoTpjg.jpg)
幼教博士 陳姝伶 著
我常常被問到類似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碰到人都不肯打招呼,怎麼辦?」、
「我送孩子去上學,他都只站在一旁看,也不參與,他有沒有問題?」
或「我的孩子在家很活潑,又愛講話,去到學校卻不參與課堂上的討論,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這一類的孩子是蠻多的。
基本上,這些孩子的個性是屬於比較害羞或小心翼翼型的。
個性本身是沒有優缺點之分的。
但就像銅板有兩面,有一弊必有一利。我常跟父母們開玩笑,有害羞的孩子,要感謝。
因為害羞的孩子通常比較小心翼翼,不會做出危險的行為。
對父母來說,可以省了不少的麻煩。
當然害羞和小心翼翼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但在幼兒(五歲以下)階段,這兩者常常一起影響孩子的行
為。
害羞或小心翼翼的孩子,在碰到新的人、事或環境時,因為心智還不夠成熟去判斷這個人或事或環境對
他是不是安全?
是不是足夠信任,所以大部分選擇旁觀者的角色。
〝觀察〞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學習。
透過觀察,孩子開始建構對人、事或環境的認識,總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產生對人、事或環境的
熟悉感和信任。
只有等他對自己的判斷能力覺得自在了,他才會主動的去與人互動或參加學校活動。
小心翼翼型的孩子大部分在六、七歲以後,這些問題會慢慢的消失(當然,總是有個別差異的)。
害羞的孩子,因天性的關係,需要更長的時間。
既然我們瞭解孩子的這些現象,是孩子成長的正常行為,做父母的在孩子不肯 和人打招呼或不參與活動
的當刻,要能以接受的態度來處理。
例如,告訴孩子﹕「你現在不想叫阿姨,沒關係。你覺得想跟阿姨打招呼的時候,再來跟阿姨問好。」
通常越逼他,孩子會越退縮。
克服害羞的時間反而更拉長。
逼迫或勉強孩子去做他害怕或不自在的事,對孩子的另一個傷害,就是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的懊惱、生氣或挫折的表情或態度,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令父母不滿意,事事不能做好,很差
的小孩。我想這種不會是父母期待要有的結果。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踫巧是屬於害羞或小心翼翼的小,就請你用包容、瞭解和體諒的心來陪他們長大
吧!
除了心態上要調適之外,父母們可以做的是增加孩子的社會性的活動(social activities)。
製造孩子和年紀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機會,或多帶孩子到公園、兒童科學館或博物館參觀,都是幫孩
子增加對人、事、物和環境的認識的好方法。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去到那些地方,往往沒什麼太強的反應或參與而氣餒。
社交活動經驗的累積,我個人認為是孩子突破自己羞怯、害怕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