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在家自學 親子有挑戰有喜樂轉po
上課形式可以很多元 孩子開心學 難的是親子角色調適 、課程進度掌握、五育如何兼顧?
過完暑假,潘雍晴才要升小二,不過論語、孟子她已能琅琅上口,每週還和同學打太極拳,回家再由媽媽當老師,教數學、美勞;她每天去的也不是一般小學,而是讀經的書院。在家學習形式多元,配合上讀經書院就是其一,也有家長負起24小時不打烊的教責,和其他家庭組成共學小組,定期碰面分享學習資源。
父母身兼老師,要抓緊發條、調控進度、注意群育,更要理家營生,就像一位家長說的:「孤單?有時也會啊。」但和孩子「一起學習」,似乎更讓人甘之如飴。
與學校合作 定期交作業
「閱讀習慣最難培養,」家長林秀慧說,「我希望她快樂讀書,長大後不用我趕她『趕快去唸書』」。女兒潘雍晴幼稚園時先去台北縣中和市的華山書院嘗試讀經,沒有壓力,一下認了一堆字,認字是讀書的鑰匙,孩子每天都笑咪咪的。
潘雍晴開始時半天去學校、半天去書院,現在和學校合作,孩子定期回校考試、交作業。林秀慧說,小學教育多元但似不深入,課本單薄,補充教材又貴;有時到學校發現孩子在看錄影帶,閩南語課本父母看不懂,家長對基礎教育憂心,決定自己負責。
孩子有時也會撒嬌「功課出少一點」,調配功課份量、種類都是挑戰,但林秀慧認為從讀經班回到學校簡單,孩子大了要從學校再去讀經,就沒興趣了。「群育」是在家學習最常被挑戰的問題,林秀慧說,書院一班約20個學生裡大小孩子都有,相處之道要靠孩子自己調適,不缺群體互動。
不要孩子為考試而讀書
沈錦麗的兩個女孩分別升國一和小四,看到有國外回來的在家自學孩子才17歲,卻有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自信,沈錦麗夫妻倆不要孩子為考試、文憑、別人的期望唸書,三年前決定在家自學培養他們「得到知識的能力」。
她以學校教材為軸掌握進度,姊姊陳昀和妹妹陳昕混齡學習,陳昀從歌劇研究中延伸場景、美術、燈光、演員、語文等主題,陳昕更常「畫」出閱讀心得,沈錦麗依照兩人特長設計學習模式。
「可以睡久一點嗎?」在家學習的彈性作息是一大挑戰,要有紀律、不能只學想學的,孩子不想背九九乘法,她要想辦法找出原因、找更有趣的練習,也和不同家庭組成的共學小組,自己辦運動會,和學校商借實驗器材。
沈錦麗說,她採用的自學模式不可能雙薪,家庭經濟盡量儉省,也是機會教
育。大女兒將成為國中生,沈錦麗說,一家人還在考慮國中基測問題,但升學與文憑未必是一定要走的路。
彌補團體生活 參加社團
劉家有五個小孩,升小六和小三的兄弟已經在家自學兩年,劉太太說,基督教信仰與重視品德教育,是支持一家人的動力。
劉太太是孩子的全職媽媽兼老師,先生是教會傳道人,她說,課程不難,難的是調適親子角色,要按表操課。兩兄弟曾因評鑑未達標準又回到學校,一學期後再度回家,目前一周各會回校上兩堂課。
為了補足團體生活,除了回學校上兩節課,也讓他們參加學校跆拳社、上主日學,在家和手足相處也是學習,至於不一定遇得到的人際摩擦,她也會用聖經的光明、黑暗面解釋給孩子聽。
為不同齡的孩子訂出共同主題,有不同程度探索,學校教材搭配生活學習、單元學習,例如雅典奧運就能學到世界地理、奧運史、時差、人體運動、英文字彙等;而家裡一直有小寶寶,也提供一種生命學習,兄弟倆甚至比一些叔叔、阿姨更會照料嬰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