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子性教育 方法視年齡有不同

愛 尊重 隱私 負責為核心


根據台灣性教育協會調查發現,台灣15~19歲小媽媽生育率高居亞洲第一名,整整高出日本與韓國3~5倍,其中原因主要還是在於性教育沒有落實,但對於許多家長來說,性似乎難以啟齒,到底該如何提供孩子性知識,請專家告訴你。

報導╱施靜雯 攝影╱周頌德

家長可從孩子幼小時,利用洋娃娃等實體,以互動的遊戲方式向孩子說明身體器官。

 

 

 

 

 

 

 

幼兒期
指的是學齡前的孩童,大約從孩子學習說話至上國小前皆屬此年齡層。

 

 

 

 

 

 

 

 

 

 

表現方式
身體差異:幼兒期的孩子因為好奇及樂於探索,所以會出現許多性好奇的行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關注男女及大人與小孩在身體上的差異外,對於家長較不常教導的身體器官,例如:胸部、肚臍及生殖器官等部位也會想了解,因此家長可用平日詢問孩子「鼻子在哪裡」的口吻,問問孩子「肚臍、胸部及生殖器官在哪裡」,不要讓他覺得這些器官有什麼不同,更讓他藉此了解正確的器官名詞。這時期的孩子也可能看到其他兄弟姊妹出世,他對生命起源也就是自己從何而來也感到好奇。

 

 

 

 

 

 

 

 

因應方式
認識身體:在孩子願意的情況下,家長可和孩子一起洗澡,或利用幫孩子洗澡時,讓他更認識平時隱藏在衣物下的身體器官,此時期的孩子尚未發展性別認知,因此父母皆可協助孩子認識身體。當孩子對自己生命來源感到好奇,一時間若家長不知如何回答,可先進一步詢問,藉以了解孩子發問背後的原因,有時孩子只是想得知自己是父母生的,不是撿來的等答案,而非艱澀的學理知識。

 


模擬演出:當孩子對性產生疑問並提出時,家長可順勢給予機會教育,或透過書籍上解釋動物長大的歷程,告訴孩子他也會成長,身體會像其他動物一樣產生變化,如果沒有適合書籍做解說,也可採取簡單的手指對話或行動劇模擬演出和孩子互動,但不管選擇何種方式,過程中記得把發問權交給孩子。

 

學齡期
指的是國小一年級至國小五年級之前,孩童的學齡時期。

 

 

 

 

 

 

 

 

 

表現方式
性別角色:學齡期的孩子在學業上的專注力,看似會淡化對性的注意,但是學校生活是屬於團體活動,多了同儕間的影響,因此團體間常會透過遊戲的方式,探索不同性別及與異性互動的方式,例如:男同學常會出現掀女同學裙子的惡作劇,或刻意觸碰異性身體等遊戲。

 

 
 
 
 

 

 

 

 

 

因應方式
培養信任:孩子在這個時期偶而會出現對同儕的依賴大於父母的情況,讓許多家長開始覺得無力,因此平時不要吝嗇及害羞和孩子在肢體上的親密接觸,每天固定的擁抱及親吻,對孩子安全感、情感信任與表達是很有幫助的。另外,家長也可利用周末邀請孩子的同學到家裡,讓他不畏懼害怕和異性相處,若發現孩子遊戲時,因好奇而產生惡作劇情況,家長須立即制止,並清楚告知這樣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及不舒服,但不要胡亂責罵。

 


經驗分享:家長每天可利用孩子睡前陪他說說話,在孩子願意說的情況下,若和家長提及今天在電視上看到有親吻的畫面,家長可進一步詢問他的感覺,若孩子覺得噁心,家長就可再問「那你在家也看過爸爸親媽媽或媽媽親你,會噁心嗎?」若不會,那是因為爸爸和你都愛媽媽。讓孩子願意分享並從中學習性、愛及包容。

 

青春期
指的是國小五、六年級後至國中這段身體發育快速的時期。

 

 

 

 

 

 

 

 

 

 

表現方式
身體發育: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心理加上社會衝擊等情況,轉變很快,所以會對身體發育的情況感到不安及焦慮,加上第二性徵逐漸明顯,讓異性間的差異更為明顯,因此對異性間也產生好奇,因此會有男生喜歡拉扯女孩子內衣背釦,女孩子因為胸部開始發育而產生駝背的情況。

 

因應方式
正確解說:最基本的可提前告訴孩子可能在這時期會出現的身體變化,讓孩子了解其正常性並降低衝擊,另外也可跟透過圖像的示意,解說身體變化的原因,並清楚的告知性器官的位置及功能,並提醒他要保護自己,並要勇敢拒絕任何人以不舒服的方式觸碰身體。

 

 
 
 
 
 
 
 
適時討論:孩子在這時期有時會因為對性不敢啟齒,也不知從何獲得正確資訊,男生有些會開始看A片,女生則對衛生棉、內衣等物品感到好奇,家長若察覺此狀況,先冷靜後,再詢問其原因,因為若立即下判語,會阻斷和孩子間的溝通橋樑。之後再告訴他情慾及好奇是正常的感覺,但A片中多是片段且錯誤的方式,協助孩子了解愛與色情的不同,女生則可教導她衛生棉的正確用法,並且帶她前往購買適合年齡該穿著的內衣。

 

專家說

 

 

 

 

 

 

 

 

 

 

兒童福利聯盟研究發展處研究員 邱靖惠
從小經常藉由和孩子的討論中,了解他對事情的看法與態度,引導孩子分析及學習判斷,可避免孩子長大後無所適從的機率。

 

 

 

 

 

 

 

經國管理學院幼保系教授 毛萬儀
當孩子有疑問時,家長態度不要過於驚訝或焦慮,先釐清孩子的問題以接納方式因應,以清楚堅定的口吻回答,讓孩子知道,家長給予包容和關愛,這點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相當重要。

 
 
【蘋果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雙胞胎天使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