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養影響「教養」 | |
文/柯乃綺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3.php?catid=2&subid=&cid=2487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部門,有個孩子正躺在地上哭鬧著:「爸爸、媽媽最壞了,你們去死好了!」 有個孩子正在教同學數學題目:「你是大笨豬啊!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父母正對著青春期的孩子說教,孩子回應:「你們怎麼這樣,每次都要管我,我真想殺了你們!」 這些情景相信大家都不會太過陌生,在電視劇中,甚至在生活情境中,可能都曾出現過這樣的情節。有些孩子長得清秀、可愛,但一舉一動及言語之間卻又常見失序或失當狀況;大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這些失序、失當行為及言語,第一個反應一定是「真是沒教養!他(她)的父母是怎麼教的?」但這些失序、失當行為一定是父母教出來的嗎?或是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了孩子的行為表現。 將種籽栽種在好土裡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所遭遇的環境從家庭、學校再到社會情境,在這些情境及社會化過程中,孩子就像海綿一樣不斷的吸取經驗,從一匹白布逐漸染成一匹五彩繽紛、絢麗的花布,無論在學習上或是行為、情緒反應上,孩子會接受訊息、整合經驗,再逐漸形成自我的行為及主張。根據以往的概念,家庭及學校情境是較單純的,孩子較不易習得不當行為及習慣。但媒體的盛行、網路的介入,讓現今社會中的孩子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提早接觸成人社會中的訊息,也因為如此,造成孩子無論在語言上或行為上皆出現早熟現象,令人擔心的是,若沒有人可以適當的引導、教導孩子,孩子容易循其不成熟的想法,錯誤解讀經驗及訊息而陷入不當的行為循環中。 許多研究結果皆證實,人的情緒、行為反應常是基因及環境互動下的產物,天生的遺傳體質再加上環境的促發因子共同影響,造成外顯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大多數專家認為在教養孩子時,應該先了解孩子天生的氣質,再去採取適當的教養方式,這的確是一個在教養上可得效果的方法;父母須具備觀察孩子情緒及行為的能力,再加上對兒童情緒、行為發展知識的了解,才能自行設計一套對孩子最有效果的教養方式,而父母也必須對孩子的成長環境嚴格把關,才不致讓自己的教養成果受到不當環境的影響而大打折扣。古有『孟母三遷』,正是如此概念之最佳寫照。 引導孩子當走的路 在臨床工作上,常遇到許多父母對於親職教養感到困難或困惑,因此前來尋求協助。許多父母閱讀了許多育兒書籍,也了解了許多兒童情緒、行為發展知識,但總不知如何將這些知識運用於自己孩子的教養上,在此建議父母必須先了解孩子的特質及他(她)所處的環境,關心孩子的交友及影響孩子行為的任何人、事、物,才能設計出孩子適用的教養技巧,並可將親職教養技巧有效地運用於生活中。另外,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以身作則,並協調出一致的教養態度,持之以恆地施行,才能讓孩子習得行為原則,循規範而行;父母也必須傾聽、同理孩子的想法及感受,讓孩子了解父母在溫柔又堅定的堅持下,也有包容、接納孩子情緒的空間,才能引發孩子願意遵循行為規範的動機。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