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九歲的鈞鈞是個愛畫圖的女孩,一天,她找不到鉛筆而用簽字筆畫「小叮噹」,畫壞了找不到修正液而沮喪、使性子,爸爸安慰她:「沒關係啦!畫壞就算了,換一頁再畫嘛!」然而孩子卻無法做到爸爸說的「沒關係」。因為一心想畫好,一開頭就畫糟了,難免十分「在意」,眼淚怎的也停不了。爸爸繼續好聲好氣的哄著,希望小女兒破涕為笑。不料,女兒的眼淚越掉越多,要她「別想了」、「別哭了」,越是執著於畫壞的部分而更傷心。哼哼唉唉半個多小時,鼻涕眼淚仍抹不盡。突然,摟著女兒的爸爸大吼一聲:「都哄你半天了,還不聽,你到底要哭多久?」女兒嚇了一跳,眼淚更加失控,大顆大顆地滑落。「還哭!」女兒本能地噤聲而縮到牆角,雙手不斷揉眼睛,極力想止住那「自動」流出來的淚水。爸爸看了心疼,嘆口氣,忍不住又過去摟女兒:「爸爸不是真要罵你,可是你為了一件小事一直哭,真的很不乖耶!好啦!不哭囉!」這招並未見效(無法為女兒「收驚」,她仍處在想不到會被爸爸罵的「震撼」當中)。抽抽撘撘了半天,爸爸聽著聽著又心煩起來:「你還要怎樣嘛!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就只會哭!還哭!」可憐已經用掉大半包衛生紙,本打算「收工」的女兒,一經「刺激」,淚腺分泌又再度旺盛起來。看這情景,本想由先生全權處理的我,再不挺身而出示不行的囉!我請已累到「不行了」的先生「換人做做看」,由我這「候補球員」頂替「主將」。
我說:「鈞鈞!你拿畫壞的圖給媽媽看。」
看著紙上那塊被她用力塗黑的地方,我說:「鈞鈞!你還記得嗎?媽媽有一次不小心把一個新的資料帶弄髒了,沾了好大一塊油漬,越看越不順眼,真想把那個袋子丟掉。可是後來我怎麼做?為什麼?」
鈞鈞知道我非常「環保」,資料袋都重複使用,絕不可能丟掉一個全新的。她說:「我記得,後來你把那塊污漬加上各種顏色化成一朵美麗的花,就看不到原來那塊油油的地方了。哦!我知道了。」
不等我誇獎她「舉一反三」,她已迫不及待拿回那張畫壞又捨不得丟掉的紙,輕鬆的加上幾筆,就使塗黑的地方成了花蕊,旁邊加上盛開的花瓣。一樣的,原來醜醜的污點不見了,在眼前的,是一朵開得好燦爛的太陽花。她的臉龐也一掃陰霾,有如一朵太陽花。接著,她高高興興的畫著未完成的小叮噹(這時已找到鉛筆、橡皮了)。而且還在上面空白處加上「十二生肖」,每隻小動物一如她的心情-「笑開了」。
由這個個案,應可證明:小孩子不一定比大人情緒化,小孩子的壞脾氣多半是環境塑造出來的。
由先生與女兒的互動,我看到的是成人情緒的兩極化反應,小孩子倒是始終如一-一直哭。做爸爸的忽冷忽熱,一下子疼愛得不得了,一下子又翻臉不認人。大人反覆無常,使孩子莫衷一是,原本單純的情緒變得複雜,即將結束的情緒又被激發。因此,若不要造成「反教育」,使孩子無理取鬧,父母就要改掉「以暴制暴」的鎮壓方式,改採「以理制情」、「以情化情」等較冷靜、平和的態度,使孩子的不理性、不愉快,快速煙消雲散。

以理制情:
許多家長懷疑:「小孩子可以跟他講理嗎?」如果大人一直執著「小孩子懂什麼?」而不講理,那麼到哪一天才講?或者,孩子自然而然會懂事嗎?可惜這樣的「夢想」,反而隨著孩子越大卻越不懂事而「幻滅」。什麼都不講的結果是,許多人犯了錯仍自以為是,弄得自己痛苦,週遭的人也不安。例如:
◎ 因為大人沒告訴他,為什麼想要的東西不一定可以得到,或父母不可能像阿拉丁神燈中的巨人,立刻變出東西來滿足他。所以,一但所欲的不能滿足或無法立即獲得,即無法忍受而覺得委屈、不悅,甚至認為父母或其他人對不起他。
◎ 因為大人沒有告訴他,為什麼不能亂都紙屑、大聲喧嘩等社會規範,所以,他不能愛惜環境,隨意丟棄垃圾在公共場所。無法自我約束、我行我素,完全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即使有人制止,也蠻不在乎,甚至嫌人囉唆。
◎ 因為大人沒有告訴他,哭不能解決問題,苦與樂應由自己負責。所以,當他遇到不如意時,腦筋無法急轉彎,喪失了「自由度」。易受外在環境及不合理的想法制約,沒學到更有效的問題處理及情緒反應策略。
◎ 因為大人沒有告訴他,別人不可能遷就你,以你為中心。所以,當遇到有人「反抗」他時(其實只是表達個人意見),即不能忍受而生氣,易與人發生衝突。只要別人尊重他,卻忘了也要尊重別人。只要別人配合他,卻忘了也要配合別人。
其實,想法會影響情緒,改變情緒要從改變想法開始。想法越開闊、合理,情緒越正向、平和。
以情化情:
不只腦筋可以急轉彎,情緒也要急轉彎,若孩子不能學習適當的(利己利人的)情緒反應,則會不斷加深自己及週遭的痛苦。父母要如何引導孩子「以情化情」-以正向情緒轉化負向情緒呢?
(一)以身作則:
孩子生活在溫馨、安全、和樂的家庭氣氛,情緒自然較為穩定、平和、愉悅。反之,則沒有安全感,緊張、充滿敵意、易怒。因此,父母是否情緒穩定、笑口常開、理性冷靜,從孩子身上即能反映,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二)協助孩子培養情緒的好習慣:
哪些是情緒的好習慣?如:幽默、樂觀、冷靜、堅強(抗壓性、耐挫性)、熱忱、關心等。所以現代進步的父母應知「高EQ」才是成功的關鍵,將子女教養的重心由功課、分數,轉移到助人、愛人、開朗、自信、不怕失敗(挑戰、挫折)。平時為孩子「儲存」足夠的情緒智力(EQ),才能應付臨時出現的阻撓、困境。反之,任性(喜怒無常)、脆弱、憂鬱、冷漠、自私的孩子,遇到「狀況」即會不堪一擊、一蹶不振。
(三)引導孩子以正向情緒取代負向情緒:
任何事情都有一體兩面,只要不執著,就能「有彈性」的轉換(「境隨心轉」)。所以,孩子面臨挫敗而沮喪時,如何引領他「看穿」事情,從表面看到裡面,從反面看到正面,
所謂「化腐朽為神奇」、「化暴戾為祥和」、「化悲憤為力量」。才能把可能不是問題的問題化解,或因解決問題而讓自己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雙胞胎天使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